茂南区委书记丁锦文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等3位专家就“三个茂南”建设与民生幸福等话题进行高端对话。 昨日,由茂名市委市政府、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茂南区委区政府、南方民间智库、奥一网承办的中国(广东茂南)社会管理创新研讨会在茂名市茂南区举行。 省政府副秘书长林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主任、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兴锋,团省委副书记陈小锋,茂名市委副书记李红军,茂南区委书记丁锦文,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等政界、学界、传媒界与社会人士近200人参加研讨会。 会上发布了南方民间智库系列蓝皮书之《幸福之基——茂名市茂南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蓝皮书》。茂南区近年来将警务机制创新与警民关系建设有机结合,依托民力的新型打防体系,在不增加地方财政投入、不扩充警察编制的情况下,实现了“警力零增长改善”,走出了一条“以民促安”的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之路。与会官员、专家学者、网友围绕“深化平安建设共享幸福广东”的主题,对“茂南模式”、社会建设、增进民生与幸福共享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而有益的探讨。 研讨会还揭晓了“广东省2012年社会管理十大创新”,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茂南区“以民促安”、惠州市“特色之家”等社会创新项目跻身其中。该榜单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牵头,南方民间智库具体执行,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广州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等提供学术支持,根据2012年以来广东省各行政机构、各地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举措集纳而成。 南方民间智库(粤西)及网络问政平台(茂南)也分别于会上成立和开通。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 社会管理创新关键在政府现代化转型 ■专家观点 研讨会上,年过七旬的周瑞金从政府主导的角度,就怎样实现政府现代化的转型发表看法。 周瑞金指出,指令性计划和政府的过渡干预已经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强权政治和对社会一味实行行政控制的办法,已经无法治理好今天复杂多元的社会。所以,社会管理创新的真正涵义,应当是在深化改革的精神统领下,创建以现代法治为保障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周瑞金认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政府的现代化转型,应从四个方面实现: 第一,要实现政府管理观念的转变,即从传统的“父母官”到现代“公仆”、从“全能主义”到“有限责任”、从“人治”到“法治”、从“划桨人”到“掌舵人”的四个转变。 第二,要建立一个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现代政府管理模式。根据这个要求,要理顺行政关系,收敛政府对社会部门的行政化覆盖,减少行政审批和管制,让社会有更多的空间。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也是建立现代政府模式的重要一环。应对全国公务员进行一场“国家与公民”的教育,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和语言习惯。这对提升政府公信力和诚信度十分必要,也为严肃法纪、惩治腐败提供法律依据。 第三,要改革政府的运行命脉——财税制度。这是现代政府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政府要意识到自己是欠债人角色。当前迫切需要建立包括国有资本利润、土地等公共资源使用收益、公共税收收入这三项内容在内的全口径政府公共财政收支运行和监督体系。 第四,要深化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非营利部门三元共治、合作共赢的公共服务体系。这是现代政府转型的另一项重要制度创新。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 美丽中国呼唤美丽民族心 昨日会上,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就茂南社会管理创新谈了几点感受。他认为,“十八大”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重大转型期,最根本的驱动力是民心所向。 竹立家认为茂南以民心为导向,在民为主的构建和创新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方面,确实下了很大功夫。以民生为核心,以人为本,构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是“茂南模式”比较鲜明的特色。茂南作为一个相对欠发达地区,在降低政府成本、提高政府效率、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方面做得很好。“大部制”改革是提供社会均等化服务、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如果这个做不好,对社会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可能将失去机制、体制和平台。 竹立家指出,“十八大”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重大转型期,最根本的驱动力是要民心所向。以民为主,构建和创新政府服务公共体系,让老百姓的心向着党,社会才能稳定,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巩固。 “‘茂南模式’可以说是‘新三民主义’,‘民生、民心、民意’。只要我们搞好民生,广询民意,得民心,这样社会就能长治久安,党的执政地位就会长久,人民就会满意,我们的国家就会有国际地位,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竹立家认为,从人类发展的角度,任何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都是民富国强,老百姓幸福安康。茂南“以民促安”的提法,对未来维护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非常有研究价值。 在阐述“美丽中国”的含义时,竹立家还指出,“美丽中国”不仅仅要求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呼唤一颗美丽的民族心。而茂南社会管理体制建设正是社会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把我们的民族建设得更美好的重要方面。 ■榜单 1.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4小时永不下线的政府服务,在全天候政府的转型中,也许未来某一天办完事后,网络另一端的公务员会对你亲切地说一句:“亲,给好评哦。” 2.@广东政法(广东省政法委) 接地气,讲人话,这是网友对@广东政法的一致评价,@广东政法从微博上为民意与法治寻求融合点,既顺应社会主流和民意,又不干扰正常的常规制度运作。 3.以民促安(茂名市茂南区) “以民促安”新型治安防控体系,让人民的力量成为有限警力的无穷补充。警民汇流共治也为政府探索社会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理念借鉴。 4.好社会·亲青汇(团广东省委) “好社会·亲青汇”让青春的激情释放出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让广东的“好社会”建设从起跑线上开始冲刺。 5.特色之家(惠州市) 出租车司机之家、外来工之家、流动商户之家……“特色之家”几乎实现了边缘群体的全覆盖,这些组织让各种群体有序地融入了城市大家庭。 6.@平安南粤(广东省公安厅) 官微的崛起,是政府姿态顺应社会潮流的转变,也是信息化手段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务实举措。拥有接近900万粉丝的@平安南粤作为引领官微潮流的微博之一,在互联网上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社会管理的创新模式。 7.“两新”组织党建(珠海市) 珠海以政治追求引领经济追求,党的工作百分百覆盖率让“两新”组织成为社会管理新格局中的积极力量,为创新党建工作引领社会管理提供了具实操性的新路径。 8.创新社会融合模式(中山市) 中山市长期致力于破解人口的“二元结构”,让发展的成果无差异地惠及每一个人。诸多举措,是在社会阶层固化、公平失衡的社会状态下务实创新的探索。 9.两社三工(佛山市顺德区) “两社三工”实现了政府职能转移与社会参与的有效对接,推动社会管理模式以及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创新,作为广东改革的探路者,顺德又一次探索出一条具复制性的社会管理之路。 10.支持妇女计划(广东省妇联) 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慈善参与,网聚创新公益,培植新兴正能量,孕育社会微改变,让广大妇女在平等参与中幸福发展,塑造社会管理创新的“广东style”。 基层官员与高端理论家同台热议改革 搞好民生是政府职责所在 ■观点碰撞 嘉宾: 彭 澎 南方民间智库专家委员会副主席,广州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 丁锦文 茂南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周瑞金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主持人: 陈 实 省社科院教授、研究员、岭南大讲坛文化讲坛主持人 今年恰逢邓小平南巡20周年。党的十八大后,新一轮改革共识正凝聚成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 昨日下午,丁锦文与周瑞金等专家学者就“实力茂南、活力茂南、幸福茂南”建设与民生幸福话题进行了一场“基层官员与高端理论家”之间的对话。 主持人:我想从一个网民的角度,请问丁书记在治区执政理念方面有哪些思考? 丁锦文:今天是基层干部和高端理论家的对话。作为一个有着80多万人口区域的一把手,我考虑的主要有三件大事,发展、稳定、民生,最终归结为“幸福”。 执政文明,为社会安定做实事,对这点我感觉非常强烈。今天几位老师在这,也想向各位请教。 周瑞金:刚刚丁书记阐述了自己的执政理念,就是为了民众的幸福。茂南在治安社会环境管理方面从实际情况出发,值得充分肯定。 从“活力茂南”的角度来说,平安的意义在于创造良好发展的改革环境。民众很关注社会治安问题,如果社会治安没有保障,也谈不上发展、改革、稳定、幸福。 彭澎:“十八大”要求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茂南区抓住老百姓目前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从“平安”着手,是比较实在的,这就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利用信息化、技术化手段综合治理的社会建设思路。 主持人:网友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指出中国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必须拿出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勇于突破。周老是改革专家,您在这方面有什么看法? 周瑞金:习总书记从深圳开始,到珠海,再到顺德,从佛山一路过来,再到广州,这条路也是20年前邓小平同志重新发动新改革开放的高潮之路。 在这个背景下,今天讨论的就是社会和政府的关系。我们要深化改革,政府不要统包社会事务,把实力和活力结合起来,政府回到公共服务型政府,与大家一起搞好民生问题,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如果抓住了这样的改革方向,路也就走准确了。 彭澎:习总书记重走小平路,展现继续推进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对于广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这次来既是表决心、展信心,同时也是对广东表示一种肯定,对于广东今后继续做改革的“排头兵”有一种期待和希望。茂南区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特别要考虑“十八大”报告中着重提出的“社会公平”,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丁锦文:改革方面,我们作为基层,提出“实力茂南、活力茂南、幸福茂南”的建设,仅仅是开始。接下来还要利用好这个平台,不断扩充调整,使之更加合理。遇到问题了,我们要想如何破除困难。是不是改革我没有多想,但是要发展必须这样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