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必须准确把握并深入践行,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征程。
在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召开期间,省委书记李希在参加河源组讨论时,分析了我市面临的四大机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其中之一。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指出,持续巩固提升优美生态环境,是河源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在新一届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和平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上来,大力开展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禽畜养殖综合整治、矿产资源领域专项整治、实施森林抚育工程、落实“河长制”等一系列行动,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和平”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富裕起来的百姓最企盼的是什么?是干净美丽的村镇环境。村庄内横流的生活污水则是百姓最厌恶但又无可奈何的事情。
如今,通过不断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解决污水问题,和平百姓的心头之痛有望得到根除。
冬日暖阳下,记者在和平县合水镇和优胜镇看到,当地的污水处理设施正在建设中,工人们抓住当前晴好天气,正在紧张有序地施工,工地上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这些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后,两镇的生活污水将实现无害化处理。
近年来,和平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县17个建制镇中,已有10个镇建成11个污水处理厂(设施)。为改善乡镇生态环境,治理乡镇生活污水,目前,除县城和彭寨镇污水处理厂外,建成的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已经交给PPP项目公司进行提标升级及运营,其余未建成镇级污水处理设施的镇纳入PPP项目建设,均已进入图纸设计阶段。
和平县城市污水处理厂位于和平县阳明镇铁潭村鸡妈坑口,占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总投资12736万元,设计污水处理能力为3万吨/日,采用“A/A/O微曝氧化沟+高效滤池”的污水处理工艺,由河源市广业环保有限公司以BOT方式投资建设,主要收集处理和平县城、阳明镇及部分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服务人口约22万人。该工程分四期建设,一期工程于2009年4月动工建设, 2011年1月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行,投资8210万元,污水处理能力为1.5万吨/日,建设污水主干管6.8公里;二期工程于2015年10月动工建设,2016年11月完成建设任务,投资4526万元,污水处理能力为1.5万吨/日,建设污水主干管3.5公里;三期(教育路)、四期管网(雅水河、新社河)污水主干管于2017年12月建成,投资1700万元,铺设污水主干管2.88公里。
和平县城市污水处理厂一、二期工程建成并稳定运行后,日进水量2.94万吨,进水COD浓度115mg/L,出水COD浓度20mg/L,每年可消减COD750吨、氨氮90吨,处理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标。目前,县城建成区污水收集基本实现全覆盖。“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后,和平河水质得到了极大改善,水质由曾经出现过的Ⅴ类改善为基本维持在Ⅲ类以内,和平县域交界水体(浰江-东江)水质达Ⅱ类以上,进一步改善和美化了和平县城环境,提高了环境质量。”和平县环保局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2018年,和平县采用PPP模式,在全县216个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该项目占地总面积69520平方米,建设各镇、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设计日处理量31230立方米/天,年处理量为1139.9万立方米/年; 项目总投资33586.06万元,计划于2019年底建成。
经过全县各级部门的努力,和平县推进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市前面。去年11月1日,全市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会在和平召开。去年,该县采用PPP模式,在全县216个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同步推进42个省定贫困村散户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前PPP项目建设已完成2个,另有38个正在建设中,共铺设管网66.2公里,省定贫困村20户以上自然村分散户项目完成20个。
加大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力度
育树成林留住青山
和平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省林业重点县,拥有森林面积13.33万公顷,林地253.5万亩,毛竹面积近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90多万立方米,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毛竹林基地,加强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对于和平尤为重要。
近年来,和平大力推进造林绿化、桉树林改造、森林防火、森林资源管护等重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上,2015年至2018年,和平森林碳汇重点工程建设面积17.24万亩,工程总投资11171万元,种植树种为藜蒴、山杜英、枫香、木荷、樟树、火力楠、乌桕等,2018年全县春季造林工作营造林质量、进度走在全市前列,得到了省、市督导组的充分肯定,并得到市林业局通报表扬。
为进一步提高林木生长质量,保护林业生态资源,和平县积极实施森林抚育工程,2016年至2018年,完成森林抚育任务48.31万亩,总投资5629.83万元。其中,完成省级森林抚育任务28.31万亩,工程总投资3397.69万元。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任务20万亩,工程总投资2232.14万元。此外,和平还大力实施珠江防护林建设工程,2016年完成珠江防护林工程建设3.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
去年,和平完成市下达的重要生态敏感区域桉树林改造任务2940亩,种植红荷、樟树、枫香(混交杉树林)替换桉树,解决因种植桉树带来的林相单一、生态功能等级不高、易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修复重要敏感区域内的生态,改善森林景观,提升和平生态优势。和平完成重要生态敏感区域桉树林改造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得到了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如今,行走在和平的大地上,随处见绿,一个个倡导慢生活的森林公园让人流连其中。2015至2018年,和平共建成镇级森林公园7个,县级森林公园1个,湿地公园1个,这些公园成为百姓最为喜爱的游览休闲好去处。
由于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好、质量高,成绩突出,在2017年全省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和平县被评为优秀单位,在全省10个优秀县中位列第五。2017年,和平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6.62%,比2015年增加0.28个百分点,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更新率达到100%,2017年,全县森林蓄积量为10075975立方米,比2015年度增加775271立方米,实现了林业“双增”目标。
中小河流治理显成效 水清河畅岸绿景美
记者近日在浰江(林寨段)走访发现,经过治理后的浰江面貌一新,呈现出一幅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美丽景象。自2013年全面启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以来,和平县水利部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规划5年中完成31宗治理项目,45个治理河段,治理河长344.6公里,总投资6.38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26宗治理项目、40个治理河段,治理河长296.7公里,累计完成投资5.53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86.68%。
在浰江岸边,记者看到,经过清淤后的河流显得十分宽阔,河道畅通无阻,河水顺利流淌,河边修建了护岸。一块块蔬菜地、稻田沿着河岸排列着,河流与小桥、农田、村庄、青山和谐相融,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画。
而在几年前,与主干河流相比,和平县与浰江类似的绝大多数中小河流均为自然形成的河道,无堤防,这些中小河流防灾减灾能力比较薄弱。
2012年,浰江干流(林寨段)列入中小河流治理项目,2014年1月正式动工治理,截至目前,共治理河长12.5公里,其中新建堤防6.515公里,加固堤防2.605公里,护岸0.887公里,河道疏浚4.517公里,沿堤新建4座涵闸和4座涵管。2014年8月,浰江干流(林寨段)治理工程完工后,经受住了日降雨量为132毫米的洪水考验,河道行洪能力明显提升,没有再发生洪水淹浸农田、房屋的情况,成为备受群众称赞的一项民心工程。
据不完全统计,自和平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主体工程完工以来,全县17个镇减少房屋受浸面积达5.4万平方米,减少农田受浸面积7.65万亩,减少灾害损失达7695万元以上。
“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是和平人民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和平河治理工程自2013年动工建设以来,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建设任务,工程主要作用为防洪,兼顾排涝及保护河流生态环境,治理河长21.66公里,加固堤防7.035公里,护岸19.615公里,河道清淤疏浚10.78公里,新建穿堤排涝涵闸4座。工程主要作用为防洪,兼顾排涝及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对河道漂浮物、垃圾和障碍物进行清理,实施底泥清运、水系疏通、清淤换水,对边坡土方开挖、浆砌石护坡和景观提升等工程,使河道保持畅通。
现在,随着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层层推进,和平县一条条“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水景观长廊正在形成,“生态效应”正在加速释放。在规划热水镇河流治理时,和平县把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与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休闲温泉旅游相结合,在保证防灾减灾、岸固河畅、安全经济、长效管护的基础上,兼顾生态、景观、旅游、度假等功能,通过清淤疏浚及生态固脚护岸整治后,河水清澈见底,两岸植被生态优美,载满游客的游船、竹筏在河道上畅行无阻,成为该镇发展旅游的一大亮点。
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美丽乡村更宜居
2017年3月,和平县在河源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考核中名列全市第一。为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目标,和平县根据上级部署,按照“户收集、村保洁、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积极抓好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及“美丽乡村、清洁家园”建设工作,17个镇已全面实行辖区卫生市场化运作,城乡生活垃圾实现一体化收运处理,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村庄保洁员聘请及保洁制度已经形成,乡村卫生状况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卫生意识明显增强。
农村垃圾乱堆乱放是农村环境“脏乱差”最直接的表现,也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迫切的工作。为实施好“城乡清洁工程”,和平县各镇都聘请了村级保洁员,对农村垃圾实行定点收集、定时清运处理。和平县还对垃圾收运处理工作实行市场化运作,其中,各镇辖区分别以50至80万元不等额度承包给保洁公司进行收运,此项支出约1020万元;镇中转站至县城处理场外包给保洁公司,此项投资340万元;县城内清扫保洁每年以1430万承包给深圳龙吉顺公司。
此外,和平县还积极推进镇级简易垃圾填埋场整治工作,目前已经完成招投标工作,长塘镇奇公应(两个)、合水镇(县城老垃圾场)、优胜镇、下车镇等5个垃圾填埋场已经动工建设,公白、林寨两个垃圾填埋场已于2018年12月28日搬迁,预计2019年6月和平县镇级简易垃圾填埋场全面整治完成。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垃圾治理的有效保障。为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和平县强力推进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通过采用BOT形式,和平县在阳明镇七窖(含合水镇横径)建设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占地面积约302亩,总投资约1.6亿元,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已于2015年12月开始运行,下车、彭寨两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也在规划建设中。同时强力推进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建设。全县17个镇生活垃圾中转站于2014年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各镇购买了2至3辆垃圾压缩运输车。据统计,目前,全县有垃圾压缩运输车37辆。为引导农村进行垃圾分类,依照科学、方便的原则,并遵循村民投放习惯,全县1682个自然村已建好垃圾分类收集点4600多个,建立了符合实际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技术模式,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
此外,和平还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环卫队管理机制、农村生活垃圾资金保障机制、农村生活垃圾督查督办机制,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全面落实“河长制” 织密河湖责任网
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是保护水环境、改善水生态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
2017年7月,和平印发了《和平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执行组长、相关县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此外,和平县全面实行河长制工作督查、河长巡查、河长会议等7项工作制度有关文件于2017年出台。自方案和制度实施以来,和平围绕保护水资源、保障水安全、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等主要任务逐步贯彻落实,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高效率高质量完成。
“在河长制工作方案出台一个月后,和平就完成了全县141条河流名录调查和编制工作。”和平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截至去年底,和平已经完成了132宗水库、371宗山塘的确权工作,划定河流界线318.4公里,设立河长公示牌120块,《和平县全面实行湖长制工作方案》也于2018年9月底印发实施。
漫步浰江畔,碧水如蓝引人入胜;俯瞰和平水,碧波荡漾如诗如画;驻足彭寨河旁,清流缓缓诗意盎然……位于河源东北部的和平,把落实“河长制”作为加快全县水环境治理的抓手。自河长制推行以来,和平县的各级“河长”纷纷到各自河段进行日常巡查,查看河段是否有杂物漂浮、违章建筑、护岸坍塌、污水直排、污泥淤积等情况。日常巡查已经成为“河长”们的常态工作,是基层政府履行河湖管理、保护主体责任,推进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的有效手段,也是给和平每条河流健康的承诺。
据了解,和平县级总河长、县委书记陈劲松和县长王巍共率队巡河5次。截至2018年12月底,和平县级河长巡河36次、镇级河长巡河2270次(人均18次),村级河长巡河5699次(人均26次),共发出5个县级督办件,主要为河道漂浮物、水质污染等情况,均已及时安排人员处理完毕。
2018年以来,和平县先后开展了“五清”专项行动、“清漂”专项行动(上半年下半年各一次),通过对全县141条河流进行专项治理,共清理河长989.91公里,清理垃圾淤泥4121吨,投入挖机、渡船及运输车等器械1008部,出动人力2459人次,共投入经费约346万元。为强化“清漂”工作,和平投资约400万元,在县城水源地黄蜂斗水库建设固定拦截漂浮物工程,现已全面竣工,该工程能有效促进黄峰斗水库的日常“清漂”工作,有利于水源保护。通过实施“五清”和二次“清漂”专项行动,全县河流水面基本实现无垃圾漂浮物,切实有效地改善了和平各河流水质和人居环境。开展全县入河排污口摸底排查专项行动,对全县437个入河排污口进行摸底调查,为下一步开展清理整治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经过多次督导检查,和平县各镇、各相关部门对河长制工作重视程度明显提高,河库水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以前,环保不下河,水务不上岸,河流环境防治成为一道难题。”和平县水利局工作人员表示,“河长制”施行后,找到了打开困局的一把“金钥匙”。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河长”,“河长”再将责任层层分解到“河段长”,主要领导站到了河流防治责任的最前端,责任很明确,推责无弹性,追责无人替,履责变刚性,工作由虚变实,变“九龙治水”为“河长治水”。
俯瞰2310平方公里的和平大地,得益于河长制的全面推行,大小河流有了给力的守护人,“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大美和平雏形已现。
大力整治畜禽养殖污染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近年来,和平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农业产业中的重要产业,给广大养殖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畜禽粪便污染问题也为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整治畜禽养殖污染迫在眉睫。
自2016年冬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以来,和平及时全面排查县域养殖场,以禁养区畜禽养殖场为整治重点,协同推进限养区、适养区养殖场整治工作。以清理及时、拆除彻底、防止反弹为目标,积极发挥各镇和有关部门的作用,强力推进。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整治工作,共关闭禁养区养殖场239户,清理生猪23995头。其中,2016年关闭养殖场190户,清理生猪20846头; 2017年关闭养殖场49户,清理生猪3149头。共关闭禁养区养殖场面积91654.66平方米,其中2016年关闭60180.06平方米,2017年关闭31474.6平方米。2018年为保护水源头,浰源镇重拳出击,全面整治辖区内的养殖场,共关停养殖场68户,拆除栏舍14046.41平方米,关停总面积8042.99平方米。
2016年至2018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涉及畜禽养殖污染案件11宗,属无牌证养殖场,均已督办落实、办结销号。和平县按照不查不放过、不查清不放过、不处理不放过、不整改不放过、不建立长效机制不放过“五不放过”原则,在自查整改期间,再次对上述11宗案件进行跟踪落实,逐条逐项进行“再回头看”,确保整改落实到位,杜绝反弹。
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从2015年至今,通过开展禽畜养殖综合整治,和平共关闭(拆除)663家养殖场,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打击矿产领域违法行为
和平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矿藏量多且质优,有石灰石、膨润土、高岭土、稀土、铁、铀等30多种,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有9类24种,矿床、矿点、矿化点共117处。守护好这些矿产宝藏,成为和平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2018年11月,和平县矿产资源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协调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摸排矿产资源领域内涉黑涉恶线索,联合国土、公安、安监、林业等相关职能部门,深挖幕后的“保护伞”,严厉打击矿产领域的黑恶势力,依法查处各类乱开滥采矿产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管理秩序。
去年,和平县相关部门严格按照上级年检要求,对全县矿山开展年检工作,对上一年年检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企业下发了整改通知书。目前,所有持证矿山都已按规定足额缴交了采矿权使用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除了年检工作,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各矿点进行巡查,防止无证开采、偷采、滥挖造成的水土流失及河流污染情况发生,还对已取得采矿许可证的矿点进行安全生产排查,同时对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矿山函告县安监局,并汇报县政府处理。
根据最新出台的《和平县2018年矿产资源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下一步,全县各相关单位将对隐患突出、涉及黑恶势力的涉矿行为,抓住关键环节,给予精确打击、重点打击、有效打击,该停产整顿的要坚决停产整顿,该关闭取缔的要坚决关闭取缔。同时充分运用现有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协作,联合执法,落实共同责任,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在打击整治行动中的职能作用,形成合力,维护该县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此外,以专项活动为契机,做到专项行动和巩固活动成果相结合,加强矿政管理和执法监察等制度建设,对矿产资源开采违法和涉黑涉恶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不断完善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全面提升矿产资源管理水平。
目前,经和平县审批的采矿权出让转让全部纳入河源市矿业权交易中心实行公开交易,有效促进了阳光行政和矿业权规范管理,维护了采矿权人合法权益。截至2018年11月底,在有效期内的持证矿山共有23个,其中采石场6个,石灰石矿1个,地热矿2个,萤石矿2个,膨润土1个,高岭土1个,瓷土场10个。
采取最严举措守护生态
开展最实行动抓好整改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也成为新时代和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
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发现合水山塘坑采石场位于黄石坳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和平县高度重视,于2016年12月对山塘坑石场进行了关闭和排险恢复治理,2017年5月完成对合水山塘坑采石场的复绿工作。
私采河砂,会让河岸裸露,破坏植被,导致河流基本功能衰退,湿地萎缩,对水源造成严重破坏。去年,和平县联合龙川县,开展东江两县交界非法采砂专项执法行动和保卫和平河——打击大坝镇非法采砂专项执法行动,依法捣毁8艘非法采砂船,重拳打击了偷采河砂违法行为,有效维护了河道稳定及生态环境。
为进一步打击非法经营加工木材犯罪行为,和平县林业局紧紧围绕林业打击重点,组织开展木材加工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自去年8月份开始,县林业局根据摸底排查情况,重点打击了4起非法经营木材加工犯罪行为。
2018年11月28日,和平县委书记陈劲松在调研时发现,大坝镇石井村存在4家非法收购盗伐、滥伐林木的木材加工厂,于是马上指挥县林业部门派人前来调查取证。经查,大坝镇石井木材加工厂经营加工的木材均无法提供合法来源,属于非法收购盗伐、滥伐林木行为。经林业技术人员鉴定,非法收购的盗伐、滥伐木材共24立方米,已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和平县公安局森林分局依法对该案立案侦查,并于当天对涉案犯罪嫌疑人袁某执行刑事拘留,对加工厂内的木材进行依法扣押。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其余3起非法收购的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因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和平县林业局依法立为行政案件,对相关责任人的违法行为依法作出处罚,没收非法所得木材,并处罚款。
利剑护生态,法治润和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平正以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最实的举措、最好的成效抓好整改落实工作,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厚植“生态和平”核心竞争优势
谱写环保治理新篇章
2015年,和平县在市进行的环境保护责任、污染减排工作考核中均获评优秀等次,名列全市第一。同年,该县荣获“广东省林业生态示范县”称号。
2016年,和平县在市进行的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中获评良好等次;污染减排工作考核获评优秀等次,名列全市第一。
2017年,和平县在市进行的环境保护责任和污染减排工作考核中均获评优秀等次,名列全市第一。
一系列荣誉的获得,反映出和平县近年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生态保护体系,整治环境污染,推动实现“绿富双赢”,取得了优异成绩。
森林遍布,茫茫竹海,湖泊点缀……森林覆盖率高达75.62%的和平吸引着八方游客。如今,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保护好优良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和平社会各界的共同追求。
去年召开的和平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指出,要扎实保护好绿水青山,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任务。加快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大力推进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决打赢碧水保优战、蓝天保卫战、森林保卫战、净土防御战、涉农治污战,保护好一江清水和青山翠岭,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生态和平”是“生态河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和平,将继续努力巩固和提升生态环境这一核心竞争力,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和平县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动员全县力量,按照中央、省、市相关部署,以更大决心和力度,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工作,推动和平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