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六五环境日前夕,成都市第一批32个生态惠民新场景首度对外公布,涵盖市政公园打造、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条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多个领域,“碳惠天府”碳普惠机制位列其中。这是成都市深化低碳城市试点,持续推进“碳惠天府”机制建设走向深入的又一新进展。
如今,绿色低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成都市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省及成都市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要求,深入实施低碳城市建设。2020年3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在国内首创提出“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双路径碳普惠建设思路,着力打造国内碳普惠机制建设的新样板。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碳惠天府”机制各项重点任务正有序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绿色公益平台于2021年5月13日正式上线,得到生态环境部、多个省市、权威媒体及专业机构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碳惠天府”正逐渐成为成都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名片。
“碳惠天府”是什么?这样的低碳方式有哪些亮点?
碳普惠制是指为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以政策鼓励、商业奖励和碳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
成都市获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以来,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在推动,2021年国家将正式启动全国统一碳市场,要求非交易试点地区不应再开展地方配额交易。在此背景下,亟需立足自我,搭建公众、小微企业践行节能减碳行为的参与平台,通过共建共享的正向机制引导,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助推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碳惠天府”机制是一个极具创新性和示范性的重大工程,体现了“惠公众生活、激企业潜力、转生态价值、塑城市特质”的机制特点。整个机制融入了浓浓的成都元素,颇具“成都味儿”。
一是公众路径紧扣“三城三都”品牌塑造。在构建绿色出行、节水节电等低碳环保行为场景的同时,通过制定低碳评价规范,引导餐饮、商超、景区、酒店等实施低碳管理,从而赋予场景内消费行为的低碳属性,丰富公众碳积分奖励场景。
二是项目路径突出公园城市价值转换。系统制定碳减排量大、环境效益好的项目方法学,引导实施节能改造、低碳管理、生态保护的企事业单位开发碳减排量,并作为卖方参与碳中和公益行动,以碳的属性推动环境资源向资产转变。
三是消纳方式体现自愿参与、正向激励。鼓励大型活动碳中和,发动重点排放企业、国有单位、上市公司、出口企业、消费场景建设单位以及个人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作为买方参与碳中和公益行动,以抵消生产经营、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与全国统一碳市场互为补充。
四是运营模式立足自生长可持续。利用互联网运营思维树立“碳惠天府”品牌,依托市属平台公司建设绿色公益平台,通过培育商业联盟、迭代优化运营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力求普惠机制更具延展性和可持续性。
凝聚共建共享的社会合力 碳普惠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制度规范体系基本形成。目前,成都市已发布《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管理办法(试行)》《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公众低碳场景评价规范(试行)》《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碳减排项目方法学(第一批)》。
公众积分场景逐步丰富。为贴近公众生活,上线燃油车自愿停驶、新能源车使用、共享单车、环保随手拍等低碳环保行为场景,正陆续推出餐饮、景区等首批低碳消费场景,吸引多家企业入驻普惠商城。
项目开发运营加快实施。根据发布的方法学,加快开发清洁能源替代、节能改造、造林管护、天府绿道等减排项目,完成4万吨碳减排量初始储备;同步拓展消纳渠道,青城山-都江堰景区、通威太阳能、一汽丰田、兴业银行等成为碳减排量首批认购企业。
绿色公益平台初步建成。阶段性完成“碳惠天府”门户网站、小程序、APP、公众号以及普惠激励平台的软硬件设施,基本具备个人积分获取、商品兑换、项目申报等功能;举办线上线下宣传活动近20场,发布绿色低碳推文300余篇,吸引超60万用户参与。
构建“碳惠天府”机制对挖掘公园城市生态价值、协同推进环境质量改善、引导全社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塑造城市新特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下一步,将围绕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进一步拓展碳积分获取途径、丰富普惠商品激励,加快制定碳中和公益行动方案,推进管理、运营、交易三大平台建设对接,积极探索可持续的运营模式,通过构建城市绿色低碳生活圈,推动成都市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碳中和“先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