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一个省级专业镇的绿富双赢探索
来源:河源网 时间:2013-10-27 00:00:00
保护视力色:
淡淡的绿茶香飘四溢、暖暖的温泉点缀其间,走进和平县大坝镇,仿佛进入了绿色的童话世界。没有刺鼻的工业气味,没有变色的溪水河流,你很难想象这里已经成为和平县工业的主战场。
工业化已在这里悄然进行。通过引进深圳粤深钢与和平县宝华实业有限公司合并重组,走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之路;建立塑料再生加工基地,探索环保资源循环经济模式;引进瓷土精深加工技术密集型企业,加快新型建材产业“绿富双赢”步伐。正因如此,省科技厅日前认定大坝镇为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
从绿色农业到绿色工业,从资源输出到资源就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抢抓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机遇,奋力推进打造“广东绿谷”的战略背景下,大坝镇踏上了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传统工业绿色升级
“粤深钢项目全面升级,螺纹钢筋已经实现试产!”18日上午,和平粤深钢办公室主任王明泉饶有兴致地向记者介绍,粤深钢项目的年工业总产值将达40亿元,从而带动大坝镇乃至和平县产业升级和就业增长。 作为大坝镇工业龙头企业的和平粤深钢,前身是2002年注册成立的和平县宝华实业有限公司。正是在这一年,以农业为主的大坝镇开启了工业化之路。工业化是大坝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无工不富。人多地少,发展农业不可能长期支撑经济发展。”大坝镇委书记陈国权告诉记者,无论从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角度,还是从全镇教育卫生等基本事业的财政支出而言,大坝镇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宝华实业的进入让大坝镇看到了工业腾飞的希望。这家以粗钢、连铸坯为主营产品的钢铁生产企 业当时的年营业额超过1亿元,成为了大坝镇财政的纳税大户,给当地老百姓的就业带来了便利。受国家宏观政策、房地产市场等因素的作用,宝华实业业绩稳步增长,成为了和平县的明星工业企业,也是大坝镇工业的骄傲。
然而最近几年,随着市场的变化以及国家对钢铁产业政策的调整,污染少但能耗高的宝华实业陷入了生产经营困境。大坝镇对工业的探索没有就此停止,反而更加积极寻找出路。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平县委县政府以及大坝镇的积极努力下,该镇引进了深圳市粤深钢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将一条80万吨的热轧带肋钢筋生产线搬迁到大坝镇,与和平县宝华实业有限公司合并重组,升级扩建,成立和平县粤深钢实业有限公司。
大坝镇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曙光再现。“我们不是简单地重复宝华实业的老路子,而是通过技术革新缩短工序,并通过清洁生产降低能耗,走绿色生产之路。”王明泉说,经过升级改造后,粤深钢项目每吨钢材的成本降低了100多元,更重要的是,工业废水通过循环技术循环利用零排放,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双赢。 大坝镇大力推进传统工业加快升级。目前,粤深钢项目已完成投资3.5亿元,该公司办公楼、宿舍楼、轧钢车间厂房建设已完成,生产线的机械设备也基本安装完毕,并于今年3月实现投产(试产),日生产实现650吨—800吨符合标准的螺纹钢。
除了粤深钢项目外,大坝镇目前已经投产的企业近20家。目前,工业总产值已占到工农业总产值的63.8%。
资源优势绿色转化
除了用绿色理念做大做强粤深钢等原有的传统产业外,大坝镇谋划将该镇的瓷土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新型建材产业基地的探索,更让当地群众看到了大坝镇经济发展的潜力。
据有关地质专家分析研究,大坝镇有丰富的瓷土(高岭土)矿资源,是我市乃至华南地区罕见的优质瓷土资源基地,资源储量及矿石质量相当可观。目前仅在该镇龙狮、金星一带,经勘察估算,瓷土资源储量达3亿立方米。据估算,全镇瓷土矿总资源量在6亿吨左右,在我市属于较大规模的瓷土矿藏。但由于发展理念、资金实力、技术滞后等方面原因,致使该镇在瓷土资源开发利用上长期处于“有资源、产业链短”状态,资源优势远未得到发挥。
“过去,瓷土开采后直接运往佛山等珠三角城市,附加值非常低。”陈国权向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将瓷土原料直接卖到江西赣州等地,价格约在80元—200元/吨,对当地产值和税收的贡献率非常低。这源于大坝镇当时的瓷土精深加工业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全力推进大坝镇瓷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发展迫在眉睫。大坝镇树立“链式发展”理念,依据现有工艺技术及产品用途,在推进瓷土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产业链条的上下延伸衔接,努力将瓷土资源发挥最大功效。记者了解到,大坝镇目前已引进和平县大坝绿茂源项目、河源市金宝源矿业有限公司等瓷土精深加工业项目,其中一家瓷土资源精深加工企业已经投产。“一吨瓷土经过精深加工后,其价值将在原来粗放基础上翻十几番,甚至二十多番。”陈国权充满信心。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在全力推进瓷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过程中,大坝镇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瓷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跨越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大坝镇结合瓷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节能环保和重点发展瓷土精深加工中高端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引进瓷土产业龙头骨干项目,配套引进瓷土产业链上下游项目,积极引进瓷土产业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新工艺、新产品项目,实现瓷土产业现代科技、人才、资本、管理等优势生产要素向大坝聚集,推动瓷土资源节约利用、集约利用和高效利用,走出一条企业集中、行业集约、产业集聚的瓷土产业发展路子,打造成我市的“新型建材产业生产加工基地”。
据介绍,大坝新型建材工业基地总面积为3.3万平方公里,首期规划面积为1.3万平方公里。基地内设园区南路、园区北路、职工培训中心、企业服务中心、产品展览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电力配送中心、污水处理中心、用水供应站、文化活动中心,可容纳数十家陶瓷生产加工企业。
循环经济绿色探索
引进高效、节能、低污染的新型建材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原则下,大坝镇还灵活地引进了另一个潜力巨大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塑料再生加工产业。
自20世纪初塑料材料问世以来,因其具有质量轻、加工方便、经济实用等特点颇受人们青睐,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但塑料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制造了白色污染。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产生了一个新的产业——塑料再生加工产业。
“刚开始以为该产业对环境有影响,但实质上它是低污染的循环产业。”陈国权最初没有接触过塑料再生加工产业,当省环保厅向大坝镇建议发展该产业时,他还心存疑惑。不过,去珠三角地区几家塑料再生加工龙头企业现场参观考察后,陈国权发现塑料再生加工产业是一种以更少的资源和能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追求更高经济效益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认准方向,大干快上。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河源市(和平)塑料再生加工基地落户大坝镇。“河源毗邻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与粤东北山区的接合部,最有条件承接塑料再生加工产业。”河源市(和平)塑料再生加工基地经理郑伟红说,该基地实行园区集中管理,通过环保、海关等部门的实时监控,对塑料再生加工产业链条上的采购、运输、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规范经营和统一治污,从而促进废旧塑料再生资源行业的健康发展。
据了解,该基地预计引进企业70多家,年加工进口废塑料200万吨,国内废塑料10万吨,年生产总值180亿元,成为珠三角再生塑料的供应基地、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示范基地、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环境教育基地。目前,该基地已有产业链上下游12家企业落户,预计12月底将拉开塑料再生加工产业循环发展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