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时节,流经重庆市潼南区的琼江蜿蜒曲折,飞鸟掠江而过,惬意自如。江畔的潼南高新区化工产业园,机器轰鸣,人员穿梭,作为潼南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区域,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布局中占据着关键位置。
近日,潼南高新区化工产业园的事故池及配套控制、附属设施正式完工并通过潼南高新区验收,标志着潼南高新区已初步构建起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从曾经的环境风险隐患点到如今的示范样板,这片山地化工园区用一年时间完成了蜕变。
三级防控守住“关口”
8月的一个清晨,潼南高新区化工产业园的应急指挥中心内,大屏幕上的数据开始跳动——琼江入河口处的某污染物浓度监测值异常攀升。应急处置大队队员们迅速围拢到新绘制的“一园一策一图”指挥图前,手指沿着红色标注的三级防控设施轨迹快速移动:“一级防控企业应急池已满,启动二级公共应急池。”“通知下游山坪塘做好截流准备,关闭3号排口闸阀。”
指令清晰、行动有序,这场有条不紊的应急演练正是潼南高新区化工产业园构建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的生动缩影。
“演练既是检验也是练兵,能让应急系统‘真管用’,让队伍‘会处置’。”重庆市潼南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郑克勇向记者介绍说,作为典型的山地园区,潼南高新区化工产业园依托山地的特殊地势,构建起“企业守关、园区布防、边界兜底”的三级防控模式——一级防控靠企业自身应急池“首道拦截”,二级防控靠园区公共设施“中间截流”,三级防控靠边界生态设施“最后兜底”,形成环环相扣的水环境安全网,这也为山地园区的环境安全治理提供了思路和解决方案。
如今的潼南高新区化工产业园区,不仅防控体系“能打仗”,产业发展也“势头足”。记者了解到,园区总规划约5平方公里区域,作为国家级绿色原料药基地的启动区域,已获批重庆市级化工产业园区,拥有充裕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
目前,园区产业发展态势迅猛,已入驻都创药业、吉程生物等多家原料药企业,总投资达24亿元;多家医药包装企业以及血制品企业也在此落户。小分子化合物CDMO生产代工平台、抗凝血原料药生产项目等已投产使用,都创肿瘤类、血液类创新药物验证中心、吉程生物原料药及制剂研发生产项目等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按照规划,到2027年,潼南高新区化工产业园入驻企业超4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30家,企业产值预计将达到200亿元以上,水环境安全屏障的筑牢,正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破局旧患有妙招
时间回溯到2024年,园区企业应急池容量不足、雨水管网混接等问题,园区环境应急水平亟待提高。
“有的企业应急池像‘小池塘’,遇上泄漏事故根本兜不住。”参与初期排查的重庆市潼南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应急管理大队负责人王江回忆,当时园区中有的化工企业应急设施不完善、不规范,尤其是雨季时混流的污水会顺着地势漫溢周边。
转折始于2024年生态环境部《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暨“一园一策一图”实施技术指南(试行)》的出台。潼南区当即投入5000余万元,打响三级防控体系建设攻坚战,而山地地形既是挑战,也成了创新的“突破口”。
“一级防控的核心是‘扩容提质’。”郑克勇说,多数企业虽有应急池,但容量不足,扩容时还曾遇难题——某化工企业原有地基承载力不够,施工团队创新采用“模块化拼装+防渗膜”工艺,既缩短工期,又让应急池容量大幅提升,解决了“小池塘”的痛点。
“最考验智慧的是二级和三级防控的地形利用。”郑克勇指着无人机航拍图介绍,他们沿山体等高线修建了上千米的“之字形”收集管网,让事故废水能借助重力自流至新建的两座3万立方米应急池。而在园区边界,5座总容积11万立方米的山坪塘被改造成“生态堡垒”,周边种植的芦苇和菖蒲形成天然过滤带,既存水又净化。
此外,园区雨水入河口的在线监测系统也开启了试运行。“以前靠人工采样,时间花费太长。现在系统30分钟预警一次,若浓度超标会自动弹窗。”在线监测系统运维人员的话,道出了智能防控的优势——如今园区雨水入河口的监测系统实时刷新8项常规因子、6项重金属指标,每30分钟自动预警一次,浓度超标便会弹窗提示,相当于为水环境安上了“千里眼”和“警报器”。
在最近的复盘演练中,“一园一策一图”指挥图成为制胜关键。记者在在线监测系统上点击某企业图标,立即显示其应急池位置、容量及周边管网走向。“每个防控节点的状态都一目了然。”王江向记者表示,若发生水污染事件,三级防控体系将有效截流所有污染水。
从空中俯瞰,水泥色的应急池与绿色的山坪塘交相辉映,智能监测终端如同隐形哨兵守护园区水安全;再看“一园一策一图”的指挥图,三级防控体系不让一滴污水流入琼江,也成为园区水环境安全治理成效的最好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