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北海市,一场关于卷烟的绿色变革正从街头巷尾的零售店铺悄然启程。当消费者拆开烟包,那些被随手丢弃的塑膜与条盒,如今正沿着一条精心设计的“再生之路”奔赴新生。它们跨越山海,最终与北部湾畔的红树林相遇,书写着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篇章。
回收网络:从零售终端到集中归集
走进北海任意一家参与回收的零售店,醒目的绿色回收箱总在显眼处静候。超市老板李女士边整理货架边介绍:“现在顾客拆完烟留下的包装,还有购买其他商品留下来的包装废品,我们都会收集起来等烟草配送员来收。”
自从2022年以来,北海烟草开启烟包塑膜回收工作,逐步拓展到卷烟外包装,以及其他零售商品的包装废品。并通过创新激励机制——以回收量兑换积分、组织参与活动、奖励表彰等措施,与零售户开展紧密合作,迅速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前端回收网络。例如根据回收量给予零售户相应的积分,授予排名靠前的“绿色卫士”奖项等。同时,配送员在送货时同步收取废弃物,确保回收工作的便捷性和常态化,让回收成为物流链条的自然延伸。
在后端,北海烟草物流配送中心设立了专门的分类处理区域。在这里,回收的塑膜和条盒将进行集中整理、压缩打包,以便后续的运输和处理。
通过这样一套从零售终端到集中归集的回收体系,北海烟草实现了对包装废弃物的高效回收,为后续的资源化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赋能:从废弃包装到再生资源
如何让废弃物“身价倍增”?北海烟草联手专业的再生资源企业展开技术攻坚。
对于塑膜废品,通过清洗、熔融、造粒等技术工艺,废弃塑膜蜕变为再生塑料粒子,这些再生粒子可以用于生产各种塑料制品,如塑料托盘、周转箱等,广泛应用于物流和工业领域。而对于纸盒废品,通过破碎、脱墨、制浆等工艺,将其转化为再生纸浆,进而制作成环保纸盒、笔记本等产品。
“我们持续优化处理技术,提高再生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物流中心负责人介绍,“这些‘二次生命’的产品,如今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绿色联动:塑膜与红树的共生密码
北海烟草的绿色探索不止于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面朝蔚蓝北部湾,企业将再生链条延伸至生态前线——海洋生态保护。
这里的红树林资源丰富,具有强大的固碳能力,对缓解温室效应起着关键作用。自开展塑膜回收工作以来,企业每年就将回收项目处置款的等额资金捐赠给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专项用于红树林的种植及抚育技术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北海烟草携手零售户共同回收了约63.92吨塑膜,这些塑膜回收款项全部用于支持红树林种植项目。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废弃塑膜“兑换”为2000余株红树林新苗,扎根滩涂,逐步孕育出一片每年可产生碳汇量约207吨的“海上森林”。
如今,新生的红树林在北部湾海岸线上蜿蜒铺展,成为抵御台风的生态盾牌、涵养螃蟹、鱼虾的天然育场。员工们定期参与植树、净滩行动,带动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海洋生态保护中来,让绿色信念从企业浸润至社会。
未来图景:向更广阔处生长
海风吹过,红树林沙沙作响。树影深处,一只白鹭掠过,羽翼划出的弧线,恰如北海烟草绿色征程的延长线——从一间间零售终端的回收箱,漫向整片海岸的葱茏。
站在新的坐标点,北海烟草还将继续努力再绘更为宏阔的绿图:塑膜、条盒回收网络由点到面,向乡镇、渔港、海岛纵深延伸;分拣、破碎、再造的链条全面提速,资源化利用水平攀上新台阶。与科研院所共建联合攻关低温裂解、催化再生等前沿技术,让回收成本更低、再生粒子更强韧、市场议价权更稳;牵手环保组织,把回收数据接入海洋生态修复模型,实现更大的生态效益;引导更多消费者和社会各界对绿色循环发展的认识和支持,形成一座城市的生态合唱。
从店铺角落的那抹蓝箱,到海岸线上绵延的红树林,一条贯穿“回收-再生-修复”的绿色链条已然成型。北海烟草以创新实践证明,每一份废弃物的终结,都是生态新生的开始。
向更广阔处生长,北海烟草的绿色故事,仍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