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份整治废塑造粒行业环境污染的“利剑”专项行动开展后,嘉兴全县范围内一大批未经环保部门审批的非法废塑造粒企业被要求停产整治或被立案查处,然而,一些废塑造粒企业在被查处后仍“顶风作案”。为此,21日县环保局会同县公安局、供电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强制关停了一批“屡教不改”的非法废塑造粒企业。 位于武原街道联丰村的一个不知名的废塑造粒小作坊是此次行动的第一站。在该作坊内看到,生产车间外到处是废塑料,车间内也是污水横流,一个干涸的洗料池说明该作坊已经停产了一段时间。在多次联系该作坊负责人无果后,县环保局的执法人员在相关设备上贴上了封条,县供电局的工作人员拆除了电表计量箱中的计量表。“拆除了计量表就能确保这个小作坊不会‘死灰复燃’,不然说不定哪天就又开始偷偷地生产了。”县环保局执法人员介绍。 随后,联合执法队又分别查封了海盐开峰塑料电器厂、海盐红益塑料制品厂等4家违规废塑造粒企业。了解到,目前废塑造粒生产的再生塑料价格为3000元/吨至6000元/吨,生产原料几乎无需成本,而投入一条日产1吨的生产线成本不到5万元,毛利润却有近千元,因此废塑造粒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的“暴利行业”。 “废塑造粒的原料是废弃物,原是个有利于环境发展的行业,但是由于行业门槛低,需求资金不大,致使很多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蜂拥而入,而这些小作坊往往没有生产资质,不具有环评,这就使得小作坊在‘消化’废塑料的同时,产生了更多的废气、废水等污染物。”县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张海明介绍,由于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这些小作坊往往“机动性”很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停产或搬迁,这给规范整个废塑造粒行业带来了不少挑战。 为了切实保障群众的环境权益,进一步深化环境执法工作,严厉打击废塑造粒行业中存在的污染、不规范行为,从7月份起,县环保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治废塑造粒行业环境污染的“利剑”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县环保局已立案查处32家非法废塑造粒企业,有效地规范了全县废塑造粒行业的环保管理。 下一步,县环保局还将进一步加大对已批废塑造粒企业的执法检查力度,督促企业严格按照环评审批要求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以此全面规范全县废塑造粒行业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