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晒干了就烧,后来偷偷夜里烧,现在捧在手里不舍得烧。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作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首要任务,推动秸秆“点草成金”,实现污染减少、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产业发展的多赢,在生态美、产业旺、村民富的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目前,广西秸秆综合利用率维持在86%以上,其中离田利用率稳步上升至28%左右。2022年1月—9月,广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5.9%,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2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7%。
梳理总结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效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依法监管,健全制度保障。印发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秸秆禁烧管理暂行办法》等,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禁烧区和限烧区划定,划定禁烧区面积合计约5.3万平方公里。把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作为自治区重点督查督办事项,并将落实情况列入设区市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提出“4个不放过”要求,即不处罚不放过、不曝光不放过、不追责不放过、禁烧区火点不清零不放过。
二是“技控+人防”,织密立体监控网。建成天空卫星遥感监测、地面铁塔实时视频监控、无人机自动巡查、网格员分片包干的“天地人”综合立体监控网,实现秸秆禁烧监管“一张图”的深度融合。共有9颗卫星提供全域全时段监测服务,共计建设901个铁塔视频监控点位,布设1个5公里巡航半径的可视化自动报警无人机站点。今年1月—9月,全自治区秸秆禁烧区内,卫星遥感监测发现秸秆露天焚烧火点数量同比下降12.7%。
三是因地制宜,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比如,针对丘陵错综的地貌特征和甘蔗砍收时间跨度大等特点,来宾市创新片区化砍运模式,由市政府部署指导,县(区)引进企业,乡镇组织村屯成立合作社进行收储,包干到村。实现集中砍收一片、打捆离田一片、综合利用一片,探索形成“政府主导—连片砍收—村镇收储—产业化发展”成功经验。仅来宾市凤凰镇就成功引进蔗叶综合利用企业合计12家,年利用量可达100万吨。
下一步,广西将重点推进秸秆变肥、秸秆养畜禽、秸秆能源、秸秆原料四大工程,力争到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维持在86%以上,秸秆离田利用率达到30%以上。